虚数灵境爱好者乐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1|回复: 0
收起左侧

睢宁陈王村:黄河故道上的“红宝石”炼成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10 09: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苏北平原的黄河故道畔,睢宁县双沟镇陈王村的温室大棚在冬日暖阳下泛着银白光芒。这里产出的西红柿,皮薄如蝉翼、瓤沙似蜜糖,咬一口酸甜汁水在舌尖炸开,仿佛能尝到黄河水的甘冽与土地的芬芳。从贫困村到年产值超2600万元的“西红柿王国”,陈王村用十五年时间书写了一部现代农业的致富传奇。

一、黄河故道滋养的“天选之地”
站在陈王村观景台远眺,3000亩高标准温室大棚沿黄河故道绵延铺展,像一片银色海洋。这里地处北纬34度黄金种植带,年均日照2300小时,黄河冲积形成的沙质土壤透气性极佳,地下15米深的矿泉水灌溉系统,让每一颗西红柿都浸润着天然养分。

“我们村的西红柿喝的是Ⅲ类地下水,施的是蚯蚓粪有机肥,连除虫都用的是熊蜂授粉。”村支书王荣平蹲在草莓番茄大棚里,轻轻托起一串青红相间的果实。这种引进自日本的“爱情果”品种,糖度可达9.8度,果肉呈现独特的放射状沙瓤,在南京盒马鲜生售价高达25.8元/斤仍供不应求。

二、科技赋能的“新质生产力”
走进智能化玻璃温室,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着28项生长数据。当二氧化碳浓度低于450ppm,顶棚自动开启补充;土壤湿度超过75%,滴灌系统立即暂停工作。“过去浇水施肥全凭经验,现在看数据种田,水肥利用率提高了60%。”种植大户焦波展示着手机上的农业大数据平台,屏幕上跃动的曲线记录着每株番茄的“成长日记”。

在省农科院专家指导下,陈王村建起组培实验室,年培育脱毒种苗800万株。村民王健的4号棚里,普罗旺斯番茄与水果黄瓜实行立体栽培,单位面积产值较传统种植提升3倍。“去年试种的巧克力番茄,花青素含量是普通品种的5倍,刚上市就被上海米其林餐厅订购一空。”

三、品牌突围的“三重跃迁”
陈王西红柿的进阶之路,经历了从“论斤卖”到“论个卖”的蜕变。2017年,村里1700亩基地通过上海外延蔬菜基地认证,每车西红柿都贴着二维码溯源标签;2020年,“陈王红”品牌入驻京东生鲜,定制款礼盒装创下单日销售3.2万单纪录;2023年,与徐工集团合作开发的番茄汁、番茄冻干等深加工产品,让产业链价值再提升40%。

“现在我们的西红柿分三个等级:A级进高端商超,B级走电商平台,C级加工成番茄酱。”秋歌农业总经理仝月颖算着账:头茬果地头价8元/斤,次果也能卖到2元/斤,真正实现了“吃干榨净”。

四、共同富裕的“陈王密码”
清晨五点,56岁的村民张秀英已在自家大棚采摘。她熟练地将红熟的番茄分拣装箱,额头渗出的汗珠在晨光中晶莹发亮。“两个棚年入18万,儿子在县城买房的首付就是种番茄挣的。”像张秀英这样的职业菜农,陈王村有360户,户均拥有4.2个标准化大棚。

村里创新的“三统一分”模式功不可没:统一建设施、统一供种苗、统一包销售,分户搞管理。村民王连迎给记者算账:“建棚成本村集体补贴30%,农资由镇农业公司集中采购,技术员每周上门指导,我们只管把菜种好。”这种模式让农户经营风险降低70%,202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3.8万元,较2008年增长近5倍。

五、舌尖上的“乡村振兴图鉴”
在陈王村交易中心,每天凌晨三点就热闹起来。来自南京、武汉、合肥的冷链车排队装货,分拣线上,工人们将番茄按大小、色泽分成26个等级。“这批‘草莓星星’专供山姆会员店,每个果径必须控制在6-6.5cm。”质检员李霞手持游标卡尺严格把关。

而在村头的“番茄工坊”,返乡青年正用直播镜头展示番茄沙拉制作全过程。“宝宝们看,这个爆浆番茄直接当水果吃,维C含量是苹果的20倍!”90后新农人刘婷的直播间,单场销售额突破12万元。

当夕阳为黄河故道镀上金边,陈王村的温室大棚亮起盏盏明灯。这里生长的不只是西红柿,更是一个关于土地、科技与人的乡村振兴故事。从盐碱地到“红宝石”产地,陈王村用一粒种子证明:现代农业的星辰大海,始于脚下这片热土的深耕细作。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京虚数灵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苏ICP备2023024155号 ) | 公安备案号:32010402000195

GMT+8, 2025-5-19 06:23 , Processed in 1.10936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