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大学生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92|回复: 0

申论热点范文:家庭剧扎堆 观众直喊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20 14: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背景链接】

  继谍战剧、穿越剧、宫斗剧各领风骚之后,一向不愠不火的家庭伦理剧,近年来在电视荧屏一路高歌猛进,呈现出井喷的态势,《天真遇到现实》《离婚前规则》《先结婚后恋爱》《小儿难养》……你方唱罢我登场,争相抢滩登陆。“荧屏上天天家长[微博]里短,柴米油盐,看着有点烦。”很多观众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解析】

  自电视剧《渴望》播出以来,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并以其天然的亲和力受到观众的喜爱,成为电视荧屏上的宠儿。这类电视剧往往把镜头对准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化表现展示,激发观众对家庭伦理道德和社会焦点问题的思考。然而,近年来,家庭伦理剧越来越多,且质量良莠不齐,遭到多方诟病。

  京佳老师认为现在很多电视剧中的家庭都很假,很不自然,艺术呈现倾向于夸张化、暴力化,只能图个热闹,看过之后什么也没有留下。很多观众原本是家庭伦理剧的忠实拥趸,但现在却越来越不爱看了,“看完《离婚潜规则》不想结婚了,看完《小儿难养》不想要孩子了,现在这家庭伦理剧越来越揪心了,容易对人生产生误导。有的电视剧公然把婚姻和家庭看成是葬送爱情的坟墓,这是很不好的趋势,甚至会改变人们的婚姻观及对家庭结构的看法。

  表现普通人情感问题的价值失衡已经成为家庭伦理剧的痼疾。闪婚、隐婚、裸婚、离婚、复婚、再婚、丁克……在电视剧中,这些新鲜的概念不断融入并冲击着现代人的婚姻生活,冲击着家庭稳定性,造成夫妻情感淡薄,婚事变成战事。对于物质婚姻观的过度演绎、对于家庭危机的露骨表现、对于失败婚姻的夸大描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一代人的婚恋观,造成道德指向和生活认知的偏差。

  京佳老师认为当今社会的主流还是正常的家庭,而非畸形家庭。电视剧不能一味地用不幸和差异化的表现形态去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同时此问题的出现还涉及到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区别,这就需要公众媒介素养的提高,要正确看待艺术作品和现实生活的关系。观众要认识到,艺术作品不是生活的直接展现,而是有选择的、甚至是推向极致的社会形态。

  家庭伦理剧的高性价比是促使这一题材扎堆的主要原因。往往一部剧火了,多部类似的电视剧就会紧随其后。有些家庭剧为了搭上一波市场热潮,甚至不按艺术规律创作,生拼硬凑,夸大矛盾冲突,放大社会问题,故事情节设置模式化、人物形象脸谱化、人物关系畸形化、叙事冲突极端化。而除了这些极端现象,大多数家庭剧也是乏善可陈,缺乏对社会现实的深度挖掘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仅仅对现实生活进行浮光掠影般的浅层扫描。久而久之,观众对于这些跟风明显、逻辑混乱的电视剧逐渐失去了兴趣。

  在这个幸福感缺失的年代,家庭伦理剧不能只是隔靴搔痒式的生活体验,而应具有直面现实生活的勇气,深入开掘现实生活的广度和厚度,成为社会生活情感慰藉和道德伦理修复的良药,唤醒人们对家庭责任、社会良知和人情事理的传统记忆和正确思考。电视剧创作者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思想,更加关注人情人性,更多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纲常伦理的正面传播,并将创作触角伸向孝悌廉耻、厨艺药术、”温良恭俭让“等更广阔的创作领域,用真情打动观众,引领观众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中国电视剧的管理还应该走向一种法治化的发展道路,用法律等手段来制约影视剧中出现的这些不良现象,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从而促进电视剧创作的健康发展和产业格局的不断完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京虚数灵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苏ICP备2023024155号 ) | 公安备案号:32010402000195

GMT+8, 2024-11-15 23:24 , Processed in 1.10149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