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数灵境爱好者乐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65|回复: 28
收起左侧

2014考研政治芦欣老师单选高分1000题---马哲-唯物史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24 22: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四部分  唯物史观
I 核心考点
1.识记以下概念: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社会基本矛盾;社会意识形态;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英雄史观;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区分以下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3.掌握以下原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意识的本质及其相对独立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II 习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划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标准在于(      )
A.是否承认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是否承认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D.是否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      )
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3.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
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实现
B.对人的精神状态的影响实现
C.对生产过程的影响实现
D.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实现                 
4.20世纪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致力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这在哲学上的依据有(      )
A.人口因素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原理
B.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的原理
C.人口因素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原理
D.人类社会本质是人口增长的原理            
5.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完全不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
A.道德、语言学、政治思想   
B.政治法律思想、文学、逻辑
C.哲学、艺术、宗教        
D.自然科学、形式逻辑、语言文字 
6.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      )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
8.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这说明(      )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D.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9. 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和国家推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这在哲学上的依据有(      )
A.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原理
B.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原理
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D. 矛盾的力量不平衡性原理               
10.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
A.人与社会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人与人的关系
D.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
11.生产力中首要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是(      )
A.劳动者
B.生产工具
C.劳动资料
D.劳动对象
12.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阶级斗争
D.社会基本矛盾
1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      )
A.生产资料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B.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D.是否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14.政治上层建筑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
A.国家政权
B.政党
C.军队
D.宪法
15.下列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的是(      )
A.政治法律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政治法律思想   
D.国家政权
16.在社会物质关系和社会思想关系中,上层建筑属于(      )
A. 思想关系
B. 物质关系
C. 经济关系
D. 财产关系            
17.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是否起促进作用,最终取决于(      )
A.它是否适合于各种经济制度的需要
B.它是否能有效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C.它是否能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它所维护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18.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社会发展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这说的是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      )
A.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B.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C.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19.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是(      )
A.不同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C.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D.不同阶级在职业分工上的根本对立
20.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表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
A.根本动力      
B.最终动力
C.唯一动力      
D.直接动力
21.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C.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D.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22.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      )
A.社会制度更替的一种形式      
B.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的妥协
C.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      
D.对社会基本制度进行改变
23.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来看,“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最大的错误是(      )
A.没有认识到人性恶的方面   
B.夸大了人的善良方面
C.没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人的本质
D.没有看到善恶的辩证关系
24.下列关于普通个人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表述正确的是(      )
A.普通个人对社会历史都起同等作用
B.普通个人对社会历史发展不起作用
C.普通个人创造历史
D.普通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
25.在历史活动中,英雄人物是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剧中人,这是(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历史辩证法观点
26.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指出:“夫霸王之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如今,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以人为本”,这两者(      )
A.思想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
B.思想实质是一样的,都重视人民群众对国家的作用
C.前者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不具有积极意义
D.思想实质是不同的,前者是统治人民,后者是服务人民
27.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
A.必然的                     
B.偶然的
C.有些是必然的,有些是偶然的
D.必然和偶然的辩证统一
28.在人的意志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这一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
A.任何人的意志对社会发展的总结果(合力)都起着作用,因而都包括在这个总结果(合力)之中
B.任何人的意志都必然是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意志
C.任何人的意志都不能完全改变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D.任何人的意志都只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而不能有自由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2:51:02 | 显示全部楼层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

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和是否承认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是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所以选项A和选项C错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两种历史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所以选项B正确。是否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是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非决定论的区分标准,所以选项D错误。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2:51:32 | 显示全部楼层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所以生产力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所以,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可见生产方式反映双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所以,选项D正确。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可见社会存在包括自然物质,二者的关系不能表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故选项A不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主要方面,并不体现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故选项B错误,至于选项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认识和实践领域的基本关系,不反映生产力,也不反映生产关系,所以不选。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2:51:53 | 显示全部楼层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地理环境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自然条件、自然前提,人类通过劳动,从自然界中获得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取得所需要的生活物品和能量。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推进或延缓的影响,主要通过作用于物质性的生产过程来实现而不是通过作用于精神性的东西而实现,选项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实现)、选项B(对人的精神状态的影响实现)、选项D(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实现)都是从精神层面角度即社会意识角度而言的,所以都是错误的,只有选项C(对生产过程的影响实现)正确说明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方式。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C。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2: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口因素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所以选项A错误。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物质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故选项B错误,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实践,实践是社会的发源地,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故选项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C。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2: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意识形式和意识形态”。

根据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层次高低不同,我们把低层次、自发的社会意识称为社会心理;把高层次、自觉、系统的经过思想家加工的社会意识称为社会意识形式。在社会意识形式中直接地反映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并为其服务的思想体系称为意识形态,又称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意识形态因为反映经济基础,所以具有阶级性。那些不反映经济基础、没有阶级性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非意识形态,包括语言文字、形式逻辑、自然科学等。选项A中道德、政治思想属于意识形态,选项B中政治法律思想、文学属于意识形态,选项C中哲学、艺术、宗教都是意识形态,只有选项D(自然科学、形式逻辑、语言文字)完全不属于意识形态,所以符合题干要求的是选项D。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2: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意识”。

在四个选项中,选项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选项C“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选项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是所有的社会意识,既包括先进的社会意识,也包括落后的社会意识所共同具有的特点,而选项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是先进的社会意识所独有的特点,也正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从整体上符合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2: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选项C正确。选项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和选项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的第二个方面,选项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之一。选项ABD都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但不是突出表现。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C。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2:55:20 | 显示全部楼层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试题引用的是1890年10月27日恩格斯写给康·施米特的信中讲到的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一段话。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之一是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从理论上说,经济上发达的国家,其社会意识也应该是先进的,反之亦然,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历史上和现实中有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其社会意识发展水平不一定高,有些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有可能在思想领域超过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18世纪末法国哲学和政治思想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18世纪到19世纪,经济上落后、政治上分裂的德国却产生了黑格尔哲学并孕育了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是与特定的社会政治思想条件、阶级斗争形势、民族传统、思想材料以及国际环境状况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2: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八荣八耻中的“热爱祖国、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等旨在通过扬正气以进行新时期的道德建设与主流价值观的树立,为经济建设营造和谐、积极进取的社会氛围,能够推动物质文明建设和其他各项建设的顺利进行,这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原理,故选项B正确。“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并不反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也不体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所以,选项ACD错误。本题答案是选项B。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2: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力的概念”。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所以,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故选项B正确。选项A(人与社会的关系)忽略了自然,没有反映出生产力的内涵,因而错误。选项C(人与人的关系)是生产关系范畴所反映的关系,与题意不符。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有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可见劳动资料本身就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之一,是人与自然关系建立的手段,所以选项D错误。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B。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2:58:20 | 显示全部楼层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力的构成因素”。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在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只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条件,不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所以选项BCD错误。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并从事生产实践的人。劳动者是最为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的素质、科技水平在生产力发展中起首要的主导作用,是最具决定性的力量。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2: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这一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又是最基本的,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看,生产力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人类社会各个不同的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每一新的社会形态由初步形成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至最后走向灭亡或消亡的过程,归根到底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然会引发调整和变革。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变化方向和发展趋势,从而最终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选项A正确。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变革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故选项B错误。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所以选项CD错误。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2:58:59 | 显示全部楼层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时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判断生产关系是否先进只能看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选项B正确。生产资料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只是生产关系中的所有制形式。人类最初的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就是公有制,后来出现了私有制,不能说原始社会比后来的社会形态先进,故选项A错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只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二者都可以与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不能作为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选项C不合题意。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技术实力的综合性指标,由于综合国力是一个全面、综合的指标,过于宽泛,也不能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选项D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选项B。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2:59:23 | 显示全部楼层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立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国家政权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控制中心,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都是围绕国家政权而进行的,所以国家政权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政党、军队和宪法是为国家政权服务的政治组织、国家机器和法律制度,所以选项BCD错误。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2: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政治上层建筑与思想上层建筑的区别”。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立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等。选项ABD皆为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思想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为思想上层建筑。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C。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3: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1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上层建筑的社会性质”。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立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等。全部社会关系分为社会思想关系和社会物质关系两大类。确定一种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究竟属于思想关系还是物质关系,不是看它是否具有实物载体而是看它是否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是政治上层建筑还是思想上层建筑都是以人的意志、在阶级社会中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上层建筑本质上是一种思想关系,故选项B错误。经济关系和财产关系本质上也是物质关系,选项CD也不合题意,选项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3: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1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和依靠自己政治上、思想上的统治地位,通过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维护自己经济基础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选项D正确。上层建筑如果只是适合于经济制度的需要,有效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而这个经济制度和经济基础已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这时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就不起促进作用,所以选项AB错误。任何上层建筑都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终也要通过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发展,选项C不合题意。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D。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3: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1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发展的统一性是社会形态运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人类的总体历史过程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社会发展的多样性是不同的民族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该题题意即是如此,选项B正确。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但这一过程并不否认历史发展暂时的曲折和倒退,所以选项C不合题意。题干的意思是说社会发展的统一模式和特殊情况,并不涉及可能性和现实性以及必然性和偶然性,选项AD错误,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B。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3: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1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阶级斗争的根源”。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实质是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这个轴心展开的。剥削阶级总是凭借他们所占有的生产资料和在生产体系中所处的统治地位,对被剥削阶级实行残酷的压榨和掠夺。被剥削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就不得不起来进行反抗。不同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不同阶级在职业分工上的根本对立都是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的表现,所以选项ABD错误,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C。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京虚数灵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苏ICP备2023024155号 ) | 公安备案号:32010402000195

GMT+8, 2025-5-15 21:46 , Processed in 1.14063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