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大学生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54|回复: 0

名人家教之暗示提醒法——梁漱溟的“父教”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23 13: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梁漱溟是我国现代著名思想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一生思想发展分为三个时期:西方功利派、佛教出世主义、儒学,被誉为现代儒学大师。

梁漱溟从小并不聪明,脾气也很执拗。6岁了,梁漱溟还不会自己穿裤子,连裤腰带也经常是妹妹帮他系。一天早晨,日出三杆了,还迟迟不见小漱溟走出房门,母亲就喊:“你为什么还不起床?”而小漱溟却理直气壮地回答道:“妹妹不给我穿裤子!”此言一出,惹得全家哄堂大笑。

对这个有点呆笨的儿子,换了别人也许灰心丧气,任其自流。但梁漱溟的父亲梁济却没有生气、埋怨或是厉声训斥。他觉得,一味斥责,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失去进取的动力。其实,许多聪明绝顶的人年幼时,在某些方面常常较常人略显愚笨,表现出大智若愚的样子。对于这样的儿童,要注意仔细观察,切忌随便冠之以“愚笨”、“不聪明”一类的帽子,即使在某些方面差些,也要避免“全盘否定”的错误。最好采取提醒、暗示的方法,通过启发思维,让孩子自己觉悟和懂得如何去做。

梁漱溟9岁的时候,有一次,自己辛苦积蓄起来的一串钱忽然不见了,于是他又哭又闹,大骂偷他钱的人,但还是没有找到钱的下落。隔了一天,梁济发现那串铜钱吊在庭院中的一棵桃树枝上,料定是儿子贪玩、健忘,自己遗忘在这里的。于是他不动声色,在一张纸上写下了一大段有趣的文字,大意是:有一位小孩子在树下玩耍,将一串铜钱挂在枝上,自己却遗忘了,到处寻找;还吵闹不休,责怪别人偷了他的钱。这样的孩子可笑不可笑?写完后,梁济将纸条交给了儿子,再也没说什么。梁漱溟看后,马上省悟了,跑去一看,只见自己的铜钱果然挂在树枝上,脸一下子红到耳根,不好意思起来。

这件事在梁漱溟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几十年都没有忘记,并时常提起,自然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梁漱溟在10岁时,他学习成绩在班上还是居于中等以下,用他自己的话说:“几乎全部小学时期,皆不如人。”

对此,梁济从实际出发,以启发和诱导为主,采取适合儿童能够接受的方式。比如,梁济喜欢看戏,就把戏中的故事和情节略加改编,然后讲给孩子们听,有时也让他们复述,以锻炼他们的记忆、复述能力。梁济上街办事,爱带着几个儿女边走边谈,向他们传授各种知识,讲解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灵活应变等各种生活能力。有时,又结合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各种事情,给孩子们讲解如何应对、应对的技巧。这些循序渐进、不厌其烦的教育方式慢慢起到了作用。特别是小漱溟,越来越对学习感兴趣,并主动地去追求知识、探求事物的真相。由此,他的学习成绩也慢慢有了长进,过去给人的那种愚钝的形象大为改观。当他十四五岁时,在班上的成绩已开始名列前茅了。

梁济坚持传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启人以自觉自悟,让孩子心中的德性发挥作用。通过自己的教育,梁漱溟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梁漱溟成名以后,曾深情地回忆少年时代父亲对他的这种教育:“我受父亲的影响,并不是受到了许多教训,而是受一些暗示。我在父亲面前,完全不感到一种精神上的压迫。”“父亲在童年时期所给予的帮助,成就了我一生的自学、自立和自强。”

一代儒学大师,小时候竟是一个“愚冥不化”的顽童,这奇怪吗?实际上,许多名人的童年并不是十分优秀,怎样启蒙这些表现并不“聪慧”的孩子呢?梁济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面对这个不开窍的儿子,他不是叹息和埋怨,而是采用“暗示”法,既维护了孩子的面子,又给了孩子开动脑筋的机会。可见,只要做父母的不要丧失信心,沉静思考,总会寻找到开启脑子智力的方法。要相信,孩子的大脑本身就是一张白纸,只要耐心启迪,孩子的智力潜能一定会慢慢开发出来。

(看看人家想想咱,做父母够不够耐心?够不够艺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京虚数灵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苏ICP备2023024155号 ) | 公安备案号:32010402000195

GMT+8, 2024-11-15 23:47 , Processed in 1.08293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