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数灵境爱好者乐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85|回复: 27
收起左侧

2014考研政治芦欣老师单选高分1000题---马哲--唯物论部分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22 11:2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倩 于 2013-6-24 21:39 编辑

马哲---唯物论部分   答案往楼下看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哲学都是(      )

A.智慧之学                              
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               
D.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是(      )
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
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


3.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A.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4.哲学家依照他们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而形成了两大阵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两大阵营划分的标准是(      )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C.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D.对意识有无能动性的不同回答


5.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是(     )
A.朴素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6.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是(      )
A.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世界是否存在矛盾的问题
D.世界是否运动的问题


7.赫拉克利特指出,“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这是一种(      )
A.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统一的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与辩证法相统一的观点


8.“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它由体温推动,由食料支持。没有食料,心灵便渐渐瘫痪下去,突然疯狂地挣扎一下,终于躺下,死去。”这里所表达的观点属于(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9.恩格斯把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者称为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并指出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是“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除此以外,唯物主义并没有别的意义。”这里的“半截子”主要指的是(      )
A.在坚持唯物论的同时,没有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结合
B.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否认物质与意识的同一性
C.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
D.把客观事物看作是既成的事实,但不承认事物的变化发展


10.哲学家杜林曾经提出过一个论断,即世界统一于存在,这种观点是(      )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试图掩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折中主义观点
D.很好地回答了世界的本原问题


1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在理论体系上不存在(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C.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12.之所以说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无实花”,是因为(      )
A.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做出了贡献         
B.唯心主义坚持思维先于存在
C.唯心主义不可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D.唯心主义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13.把世界看作是从来如此、始终不变的自然界,人不过是从属于自然的一部分。这是 (      )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一切唯物主义观点


14.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15.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最终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继承和发扬了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总结科学的基础上,把哲学物质观提高到现代水平。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观变革的突出表现是(      )
A.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B.人类实践活动也是物质的一种形态
C.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D.实践是解决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环节


16.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17.人类意识产生的历史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决定性环节(      )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C.生物的刺激感应、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
D.客体、主体、客体


18.物质的根本特性是(      )
A.运动
B.客观实在性
C.时间和空间
D.实物性


19.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      )
A.朴素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不可知论
D.庸俗唯物主义


20.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
A.辩证唯物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不可知论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1.《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是一种精神运动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2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A.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23.和“坐地日行八万里”表达了同样哲学道理的句子是(      )
A.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B.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C.天不变,道亦不变
D.风定花犹落


24.下列观点含有辩证运动观思想的是(      )
A.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B.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C.天不变,道亦不变
D.运动和静止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2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说明的是时间的
(      )  
A.客观性
B.相对性
C.一维性
D.无限性

发表于 2013-6-22 21: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政治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1: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蔓彧 发表于 2013-6-22 21:41
政治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1:37:47 | 显示全部楼层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的基本含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是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这是从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方面来定义哲学的。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它不同于人们日常活动中自发产生的朴素观念。作为世界观理论形态的哲学,不仅要提出一定的观点、原理和原则,而且要对哲学观点、原理和原则作出理论的解释和逻辑的论证,即不仅要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解决世界与人之间“应该怎样”的问题。因此,黑格尔认为,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把哲学称之为“智慧之学”,是古希腊哲人对哲学的定义。选项D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不是所有哲学的共同特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选项B。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1: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来源及其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从广义上来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知识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所以列宁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是十九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的三种主要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成者。这三种主要的思潮就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同法国一般革命学说相连的法国社会主义。”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C。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1:38:25 | 显示全部楼层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和表述”。

哲学基本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亦称哲学的根本问题或哲学的最高问题。这一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及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选项A中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在人的活动中考查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基础上出现的一对哲学范畴。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包含着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等方面。选项B事实上探讨的是人与周围世界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要想了解人及人类所具有的作用,就要努力探讨人及人类在其周围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这种探讨不仅需要了解人类与其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还需要了解人和世界的最终本质。显然,这种探讨最终也无法回避思维和存在这一哲学基本问题。选项D则是指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的关系问题显然不能构成哲学的根本问题或最高问题。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C。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1: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划分的标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互相对立的两大基本派别。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都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所不同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而唯物主义一元论则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

关于世界的可知性,绝大多数哲学家都认为世界是可知的。但由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可知论者对世界可知性的解释也是有根本区别的。唯心主义者把世界看成精神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则认为,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已经认识和尚未认识的事物,是彻底的可知论者。关于意识有无能动性的问题,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都承认意识具有能动性,只是唯心主义者否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片面地夸大意识的能动性,把意识的能动作用绝对化;唯物主义者则坚持辩证的反映论,认为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它的发挥又是有条件的。

因此,选项ACD都不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划分的标准。而对两者进行划分的惟一标准就是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是认为:自然界、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思维、意识、精神是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是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第二性的,是精神、意识、思维的派生物或表现,就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是选项B。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1:39:04 | 显示全部楼层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其中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作机械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把十九世纪的近代唯物主义庸俗化,把意识等同于物质,看作是大脑的分泌物。哲学上不单独把它作为唯物主义的一种历史形态。正确答案是选项C。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1: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理解”。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是判断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为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正确答案是选项A。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1:40:08 | 显示全部楼层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题干引自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关于世界万物本原的观点。赫拉克利特从燃烧的火中观察到宇宙正是处在这样一种生生不息的永恒的活生生的火中,赫拉克利特的火近似于一个抽象的火,它是万物构成的法则,是世界的本原。这种本原具有永恒性、普遍性、流动性和秩序性。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火,而且在其燃烧和熄灭的过程中,火本身也要受一定原则的限制或支配,因而其运动也不是随意的,它构成这个世界存在的永恒规律。赫拉克利特一方面主张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从而以“活火”为象征,说明自然万物始终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而真正不变的东西恰恰是“变”本身;另一方面他也认识到,虽然只有变化是不变的,但这种变化也是有章可循的。列宁评价说:“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绝妙的说明。”这样,赫拉克利特就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思想完美地结合起来。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选项B。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1:40:26 | 显示全部楼层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题干引自18世纪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一书。拉美特利是一位立场鲜明的哲学家,为了反击“上帝造人”说,拉美特利提出了“人是机器”的观点。他认为,心灵和肉体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他围绕这一根本问题将哲学分为唯物论体系和唯心论体系两大类。拉美特利认为:心灵依赖于身体,是肉体的一部分和原动力,因而都是由物质构造的,都服从于机械运动的规律。拉美特利把他的机械论思想贯彻到底,继笛卡尔提出“动物是机器”之后,提出了“人是机器”的思想。拉美特利关于“人是机器”的思想打破了自然哲学中唯心主义的最后壁垒,但是其错误也是显见的。他的哲学是极端形态的机械论哲学的代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选项B。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1:40:42 | 显示全部楼层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全面论述了马克思和他一起创立的唯物主义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区别,认为费尔巴哈在抛弃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也抛弃了辩证法。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很显然,这里的“半截子”唯物主义指的就是费尔巴哈等人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彻底性,也就是说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没有“把这些人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即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考生要注意的是:恩格斯在这里谈的“现实世界”,包括现实的自然界和现实的人类历史。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C。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1:41:03 | 显示全部楼层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二元论、折中主义的理解”。

这里的存在概念不同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存在概念,在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表达里,存在实际就是物质。但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用存在去代替物质恰恰是别有用心地在玩弄语言游戏。因为除个别场合外,存在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命题,不仅物质是存在,精神也同样是存在。所以,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不是存在。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其实是试图掩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折中主义观点。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全面地批判过这种观点。正确答案是选项C。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1:41:22 | 显示全部楼层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独创性”。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大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所有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在历史观上都无疑走向了唯心主义的阵营。

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不会存在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选项ABD中的斗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前都已经存在。正确答案是选项C。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1: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心主义认识论根源”。

唯心主义哲学产生和存在的认识论根源在于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片面夸大认识过程中的感觉、经验因素,把它们看成不依赖于物质的、第一性的,就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认识过程中的概念、理性因素,把它们看成是不依赖于物质的、第一性的,则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总之,主观性、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是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认识论根源,这就必然导致了唯心主义不可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只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正确答案是选项C。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1:42:07 | 显示全部楼层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具体观点辨析”。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在解释世界物质本原时,以自然科学为依据,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及其某种属性作为世界的本原。近代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具体表现在:第一,机械性;第二,形而上学性;第三,不彻底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懂得世界和事物是历史地发展着的过程,因此,把世界和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永恒不变的。同时,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意义和作用,只是从客体的方面去把握世界,抹杀了人及其意识的能动性。因此,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则陷入了唯心主义。题中观点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是否认世界和物质的变化、运动;承认了人的自然属性,但没有认识到人的社会属性,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选项C。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1: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物质观”。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

首先,哲学上讲的物质与日常生活中讲的物质不同,它具有最大的概括性和普遍性,是所有物质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范畴的关系:前者是对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的抽象概括,是共性(普遍性),有绝对性;后者则只反映自然界具体的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是个性(特殊性),有相对性,是对前者的丰富和证明。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性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给物质下定义的方法论原则和出发点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物质概念的,从而把物质定义与唯物主义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统一起来,彻底地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A。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1:42:44 | 显示全部楼层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的科学的物质观在哲学上有重大意义。第一,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有力地批判了唯心主义及其对唯物主义的攻击,有力地捍卫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揭示了物质的可知性,物质可以被人们的感觉所感知、认识,从而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在物质范畴理解上的直观性、机械性和形而上学,从而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观的变革,突出地表现在它把人类的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将它包含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去。首先,它把物质范畴拓展到了社会历史领域,深化了对自然物质的理解,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其次,它把实践作为一个必要的因素包含到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中,真正地把物质的客观性及其发展的辩证性统一起来,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其三,它把实践纳入到对物质的理解,人在自己所进行的客观物质活动中内在地认识物质,彻底地解决了物质的可知性问题,实现了唯物主义的本体论与能动反映论的统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1: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1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的存在形式”。

题干引文出自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指出:“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列宁的前半句话,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种种表现形态,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这就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所以正确答案是选项B。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1:43:17 | 显示全部楼层
1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起源的决定性环节”。

根据具体科学的研究,意识起源的基本环节有三个:第一,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由刺激感应的反映形式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由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人类意识是在动物感觉和心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生物的反映由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的发展,是人类意识的自然史前提,它为人类意识的产生准备了自然条件。意识起源的基本环节说明了意识是物质自身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物质不是意识的产物,而意识却是物质的最高产物。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C。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京虚数灵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苏ICP备2023024155号 ) | 公安备案号:32010402000195

GMT+8, 2025-5-16 07:07 , Processed in 1.14064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